欢迎访问湖南头条网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汽车商情 民生新闻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
美食文化 名人动态
时事观察 女性健康
法治生活 男性健康
大型活动 食品安全 生态环保
健康卫生 房产商情 财经在线
娱乐资讯 旅游天下 科技之窗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中华情缘 书画收藏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海南 >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介绍

时间: 2019-07-23 17:45 作者:海南小编 来源:网络整理 点击:

首页 >> 硕士 >>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介绍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介绍

[ 来源: 招生与就业处 ] 2010/12/29 17:33:00

中国哲学(010102)

    海南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典哲学(先秦诸子经典解读、道家哲学和宋明理学、诗经研究等)、中国现代哲学(当代新儒家、中国士林哲学、中国现代哲学方法论、传统与现代化等)、中西比较哲学(比较哲学方法论、中国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的比较等)、中国宗教哲学(宋明理学与佛学、中国基督宗教哲学、禅宗和人间佛教等)。本专业教师科研成果有《中国道路:幻想与现实》、《中西比较方法论》、《中国问题论》、《中国文化的外在超越之路:论台湾新士林哲学》、《中西政治思想比较论稿》、《天人关系论》、《梁溯溟:哲学与自定义》、《朱熹理学与佛教》等专著,先后完成多项国家、省级课题。师资队伍由教授、副教授及中国哲学专业博士数十人构成。
联系人:牟老师       联系电话:66279069、13637646419

该文发表于 2010/12/29 17:15:00 已被 jyzx 编辑 2010/12/29 17:33:00

外国哲学(010103)

     外国哲学是海南大学的重点学科。
     本学科认为,深入了解西方哲学旨在洞察“希腊理性”与“希伯来启示”对西方思想文化演变所构成的悖论张力关系。这种悖论关系与其表面所表现出来的“欧美中心主义”是不相容的,也与任何形式的中心主义不相容,如“古今之争”、“诸神之争”中的中心主义倾向。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恰好是作为世界文化源头之一的中国文化理应非中心地即悖论式的提供自己独立而互补的参照。
     为此,我们设置了“重读西方哲学史”与“语言哲学”两个方向。总体强调基础与视角的调整,具体或者侧重语言对经验、先验、超验或政治(伦理)、哲学、神学的相关作用,特别是解释的类型与取向。无论哪个方向,我们都要求综合的知识把握,使得硕士学位阶段具有涵养较强的动势,既能进学深造攻读博士,也能获得新视野进入社会工作。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本学科虽主攻现代西方哲学,但以中国现代哲学的建设为目的,即最终回归到中国现代哲学这个基点上来。因而我们每个人都要准备回答:什么是中国的“现代哲学”?我们在此方向上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外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中,享有特殊的地位。除了承担过国家及省重点课题外,我们还以《启示与理性》学刊作为本学科的学术平台,目前已出四辑。
联系人:牟老师       联系电话:66279069、13637646419


政治经济学(020101)
      政治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领域,其学科内容涉及到国际经济关系及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和角度,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包括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发展的深入研究,更是硕果纷呈、蕴含深厚。
     政治经济学是海南省省级重点学科,依托该学科建立的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以此学科命名的高校科研机构,因研究成果的特殊性与领先性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学科队伍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6人。学科带头人王毅武教授是知名经济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届“海南省杰出人才”,政协海南省委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先后出版学术专著、高校教材、工具书等40余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80多篇,荣获国家、省部级奖36项。
本学科现设有两个研究方向:1、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与实践;2、市场经济与价值理论。
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90798


世界经济(020105)
     本学科在对世界经济的基础理论、运行机制、格局变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别和地区经济研究的基础上,从海南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对当代世界经济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注重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海南科学发展影响的研究,为海南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培养从事国际经济理论和实务的硕士研究生,为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提供参考与依据。本学科现为海南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发展经济学课程为海南省精品课程。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层次高、研究力量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9人,其中博士、博士后11人。学科带头人傅国华教授现为博士生导师,留英博士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成员。在热带区域经济和经济分层次增长研究上成果突出。
     近5年来,本学科共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6项,出版著作、教材16部,发表论文130多篇。主要在研课题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国家软科学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1项,教育部课题1项,人事部课题1项,省级课题8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
本学科设置研究方向有:(1)世界经济理论;(2) 国别与地区经济(热带地区为主);(3)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4)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5)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国际商务;(6)国际金融。
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90798


金融学(020204)
     金融学学科主要研究货币理论与政策、商业银行运营与管理、证券投资与资本运营、保险等理论与实践等。本学科现为海南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国际金融课程为海南大学优秀课程。
     近几年来,本专业在学术梯队、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20人。学术梯队层次分明、体系健全,学术带头人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青年教师人才济济、后继有人。自2000年以来共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论文100余篇,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
本专业现设有三个研究方向:(1)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3)证券投资与资本运营。  
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90798


法学理论(030101)
      法学理论主要研究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知识与方法论,涵盖法理学、法哲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律文化研究与法律教育研究等研究领域,体系博大,内容精深。本学科着眼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借鉴西方发达理论,致力于解决法律与道德、法律与宗教、法律与经济、法律与科学、法律与环境等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法律文化、法律教育等领域的理论问题。
      本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研队伍,共有专职研究人员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获得博士学位者2人,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多部,发表论文100多篇。
本学科于2007年开始招生,研究生在《海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
本学科下设三个研究方向:1、法学基础理论;2、法哲学;3、法律文化。
联系人:阮 澎老师(电话:0898-66270162)

法律史(030102)
      法律史学是一门重要的法学基础学科。本学科在中国法律史学尤其是中国民法史学领域有深厚的积累,成果突出,在国内处于先进地位。本学科方向成员在《法学研究》刊物上发表论文《明律“私充牙行埠头”条的创立及其应用》等两篇,出版专著《明代民事判牍研究》等多部,在学界取得很高的声誉。近五年来,本学科方向在亲属法史研究方面,主持了《中国传统亲属法律文化和谐性研究》等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多部,成果获得省级奖励1项。
      本学科在黎族习惯法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对海南黎族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学科方向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南黎族地区社会阶层结构及社会流动状况调查》1项,省部级课题《少数民族与法制和谐-以海南黎族法制为中心》等4项,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黎族传统法文化中的“鬼判”》等20余篇,出版译著《黎族三峒》等多部。
     本学科在近代宪政法史学研究方面,本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陈秋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美国宪政对中国近代法制的影响研究》等国家级课题1项,在《法商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美国宪政思想对近代中国宪政的影响述评》等20多篇,在近代宪政史等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
     本学科学术梯队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共11人,教授3名,副教授4名,其中博士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中国法学会等学术团体理事5人。绝大多数成员年龄在35岁至45岁之间,学科队伍成员受过正规专业训练,法律史功底扎实。
本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资源优势。海南黎族是一个超过百万人口的民族,聚居于海南,这为黎族习惯法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垄断性资源优势。
     本学科有比较齐全的法律史学资料优势。本学科长期积累了丰富的法律史学资料与黎族习惯法研究资料。诸如《历代判例判牍》、《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等资料以及各种黎族学资料,海南大学均有收藏,为本方向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学科于2007年开始招生,研究生在《政法论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
本学科下设二个研究方向:1、中国法律史;2、外国法律史
联系人:阮 澎老师(电话:0898-66270162)


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030103)
     宪法是母法,是一般法律的立法依据;宪法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都必须遵守的根本准则。宪法学以宪法理论、宪法制度、宪法规范及宪法实施等为重点研究对象。行政法是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法律,具有无统一法典、实体与程序交织等显著特点。行政法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除行政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外,还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监督法与行政救济法等领域。开展和加强宪法与行政法学的学习与研究,对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学科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近年来,该学科承担了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6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先后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本学科现设两个研究方向;1.宪法学;2.行政法学
联系人:阮 澎老师(电话:0898-66270162)

刑法学(030104)
      刑法学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法学部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海南大学刑法学科致力于刑事法学的体系性研究,强调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研究领域涉及犯罪论基本原理、量刑实务、国际刑法学以及犯罪学。
     本学科方向着力于刑法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在一些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在海上恐怖主义犯罪、海盗犯罪及南海安全保障机制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财产犯罪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成果。此外,本学科结合海南实际就犯罪学和刑事政策学开展实证研究,在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研究上具有探索性。本学科近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海上恐怖主义犯罪及海盗犯罪的刑事规制对策研究”等国家课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财产罪基础理论研究”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共计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多部。
本学科方向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6人获博士学位,两人有博士后研究经历。设有四个研究方向:1、中国刑法;2、外国刑法;3、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4、国际刑法学。
联系人:阮 澎老师(电话:0898-66270162)

民商法学(030105)
      民商法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最富于理性和实践性的应用法学,它的研究内容与人民生活、国家经济建设息息相关。民法是保障公民、法人及其他民事主体民事权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框架的基础性法律,是最基本的制度法。民法学与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私法学等相关学科有广泛联系。民法学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以及外国民法、比较民法等诸多领域。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它直接规范人们的商事活动,与市场经济具有最直接的相关性,是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框架的基础性法律,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重要的法律部门。商法学与民法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其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公司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海商法、买卖法、破产法等诸多领域。
      民商法学是海南省省级重点学科,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主要成员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其中9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学科成员中有全国模范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知识产权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专家,民法学教学团队是省级教学团队。本学科近年来在民法典私权一体化保护理论、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以及特区民商法律制度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本学科成员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38项,先后出版学术专著25部,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7项,其中一等奖3项。
本学科现设有三个研究方向:1.民法学;2.商事法学;3.知识产权法学。
联系人:阮 澎老师(电话:0898-66270162)

诉讼法学(030106)
   诉讼法学科是海南省首批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之一,也是原省属高校中第一个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自1999年开始已连续招收硕士研究生十二届共174人,到2010年6月已有九届共133人毕业并获得学位。同时,自2004年起,学科获准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现已招收五届共41人,毕业三届共33人。
     本学科以国家三大诉讼制度及解决社会纠纷的非诉讼机制为研究对象,特别是重视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司法制度中某些薄弱环节及前沿问题的研究,科研与教学研究成绩突出,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民事诉讼法学》课程是全国同类课程中的首门国家精品课程,谭兵教授曾先后三次主编全国使用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民事诉讼法学》、三次荣获海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学科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科研成果突出,主要成员在全国同行中有较大影响。现有的12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其中,博士及在读博士5人。此外,还有多位资深法官和检察官受聘担任本学科的兼职教授和兼职导师。谭兵教授担任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教学名师,首批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系国务院特贴专家。王琦教授是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近年来,学科先后主持2项国家级、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编出版全国法学统编教材5部(含“九五”规划教材以及“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各一部),出版法学著作、教材40多部,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有20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本学科现设四个研究方向:1.民事诉讼法学;2.刑事诉讼法学;3.行政诉讼法学;4.司法制度。
联系人:阮 澎老师(电话:0898-66270162)

经济法学(030107)
     经济法学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经济法学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经济法基本原理分析与解决经济法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掌握经济法实务技能,从事经济法立法、司法、执法、代理等经济法律实务或独立从事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的高级人才。
     本专业立足经济法理论,紧密结合海南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在经济特区立法、南海生态环境资源开发的法律问题、产业政策法等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一是海南经济特区立法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海南特区法制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方向主持了《海南经济特区立法研究》、《洋浦保税港区法律问题研究》、《海南经济特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财政收入管理法治化研究》等项目,出版《海南经济特区立法研究》等专著,发表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几个法律问题》等有影响的论文30余篇。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省人大《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决议》等有关法规起草工作。二是南海生态环境资源开发的法律问题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本方向主持了《南海合作开发法律问题》、《岛屿经济法律规则研究》、《南海海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研究》等4个省级项目。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海问题及其解决方案》(2010年立项),发表了有影响的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三是海南产业政策法律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海南特区产业政策体系的创新提供了对策性支持。本方向主持完成了《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民商法基本原理的产业振兴法研究》、《海南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全球视野下的海南大特区》、《天然橡胶现代化产业理论政策体系研究》等项目,出版《策论海南》等专著和研究报告,获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
      本专业目标明确,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素质良好,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本方向成员有12人,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有教授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近五年来,本专业承担省部级项目11项,项目经费达262.9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著作8部。共有1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学研究成果奖。
本专业现设有三个研究方向:1.经济特区法研究;2.南海资源开发法研究;3.产业政策法研究。
联系人:阮 澎老师(电话:0898-6627016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在环境科学、环境伦理学、法学、自然资源学等学科综合和交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是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主要包括中国环境法学、国际环境法学、外国环境法学、比较环境法学、自然资源法学等研究领域。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已经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因此,开展和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学习和研究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专业现有成员6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本学科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总论、中国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在该专业领域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并且与本校环境保护专业、生态学专业以及政府的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便于学生研究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知识,参与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
本专业设三个研究方向: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总论,2、污染防治法,3、自然资源保护法。
联系人:阮 澎老师(电话:0898-66270162)

国际法学(030109)
      国际法学涉及到国家政治、外交、经济关系的各个法律层面,是既具有学理性又具有很强应用性的综合性二级学科。现有3位高级职称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有2位法学博士。结合学科研究的现有成果与基础条件,本学科设有3个研究方向: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含世界贸易组织法),其研究重点是国际经济法(含世界贸易组织法)和国际公法(重点是海洋法)。
本学科自200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计划招生5-6名,实际招生2007年3名,2008年4名,2009年5名。2011年计划招生8名。
本学科现设有三个研究方向:1.国际经济法;2. 国际私法;3.国际公法。
联系人:阮 澎老师(电话:0898-66270162)


政治学理论(030201)
      政治学理论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理论概括和理论认识,集中反映着人们的阶级利益和政治态度。它是政治学科的基础,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治学理论学科作为法学门类所属的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指导下,围绕国家治理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业务能力和身心健康的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教学和行政管理实践的专门人才。
      该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其中5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研究经历,7人正在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近年学科成员出版《非均衡格局中的地方自主性》、《中国非均衡格局中的区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中西政治思想比较》、《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海南农村基层政治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外政治思想、中国基层政治和地方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学科设有两个研究方向: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地方治理。
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8209

中共党史(030204)
      中共党史学科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立足于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从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党政机关理论教学、理论研究、理论宣传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该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 4 人。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在《中共党史研究》等刊发表论文近百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在琼崖革命史、海南地方党史、高校党建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
本学科设有两个研究方向:1、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2、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82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从原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既年轻又比较成熟的学科。该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的研究不同,它是从总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本学科培养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仰,毕业后能成为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
      学科前身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海南省重点学科,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者7人。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多项。
本学科设有两个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820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该学科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二级学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学科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
      该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2人,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多项。
本学科设有两个研究方向: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8209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本学科研究生的就业面宽广,适合到高等院校、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研究、行政等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海南省重点(扶持)学科,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 8 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14人。近年出版《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中国与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东南亚伦理》、《儒道佛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人的存在与发展》、《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转型期高校德育现代化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等著作30余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等科研课题30余项,在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与基本理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
本学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规律研究;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3、民族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
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8209


文艺学(050101)
      文艺学是海南大学首批8个重点学科之一,有比较深厚的学术积累。本学科现有教授6名,博士6人(含博士后2人),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性别诗学、文艺批评学、中西美学史、叙事学、中外比较文论研究、当代文艺思潮研究、戏剧影视美学等。
目前,本学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
1、性别诗学
诞生于20世纪末的创新性学科,从两性社会文化关系入手,探讨性别角色分裂与冲突的文学艺术表现及其走向。
2、戏剧影视美学
通过对东西方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文化精读,探讨作家作品拍摄、传播的内在动因,并以新思路研究戏剧影视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互动关系。
3、当代文艺批评
用多元文艺研究方法研究中外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现象、动向和内在规律。
联系人:朴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89175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海南大学最有特色的学科之一,有较浓厚的学术积累。本学科现有教授6名,博士5人(含博士后2人),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原理、性别诗学、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原著精读、中西美学、中西文论研究、当代文艺思潮研究、基督教智慧文学研究等。
目前,本学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
(1)文化批评方向:以叙事美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融合中西美学资源,深入研究当代文艺创作的文化精神。具有跨学科的前沿气质。
(2)比较文学方向:以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中外文学现象与文化现象。
(3)西方文艺思潮研究方向:从原典细读开始,梳理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逻辑。
联系人:朴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89175


英语语言文学(050201)
      海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创办于1988年,经过二十多年持续、稳定的发展,形成了运行良好且有一定特色的专业体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创建于2005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本学位点的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是海南大学重点学科之一。本学科现有教授 7 名,副教授 23 名,其中博士 4 名。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好,教学能力强,科研潜力大的学术团队。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与完成省厅级以上各类科研目 20 项,出版学术著作24部,教材近10 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级以上奖项 5项。其整体实力在海南省高校英语专业中居领先地位。
本学科现设有两个研究方向:
1、英语语言学
2、当代英语文学与文化
联系人:易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81672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应用语言学的多个子学科,如语用学、翻译学、二语习得研究、语言教学研究等对语言及语言理论在社会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涵盖了对语言与交际、语言与智力发展、语言与知识建构、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本学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
      本学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 10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 10人,海外归国留学人员 9人,3人有在美国和中国的著名高等学府执教多年并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经历。近年来,本学科队伍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译著21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各种科研奖9项。
      本学科硕士点目前设有三个研究方向:
1.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本方向从中国人学外语的目的和外语的社会功能出发,在对主要的语言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角度探讨人、文化、语言与交际的关系。
2.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方向强调研究语言文化差异与专业背景差异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定位、观念碰撞、概念植入、语码转换、语篇结构等翻译学的新老问题,并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高级翻译人才。
3.  日本语言文化研究:本方向研究的重点是日本语言、日语和日本文化的关系、日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日语文学、日语与汉语的关系、日本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日本人民和日本社会与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关系。
联系人:龚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58422,0898-66258711
Email: gongping3721@yahoo.com.cn


美术学(050403)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既有专业教学和教学研究经验,又有创作和设计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0人。近年来,本学科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作品参加国内外各项重大学术展览,多次获国家级奖、省部级奖项,在学术刊物发表作品、论文多篇并出版学术专著、画册、教材多部,承担各项科研项目。
本学科现设有四个研究方向:
一、油画:
1、油画语言与技法研究:
研究生导师王家儒教授。本方向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对西方油画艺术这一外来艺术样式如何表现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精神,从理论到技法、艺术语言、形式美感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
2、中、西方绘画色彩比较研究:
研究生导师陈桂香教授。本方向从东、西方绘画色彩不同的表现形态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写生、创作实践去探索具有时代精神与民族特点的艺术形式。
3、材料语言与表现研究:
硕士研究生导师张继光教授。本方向是立足于当代绘画艺术理念,注重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以材料语言为出发点从事油画材料语言与技法、水性材料与油性材料技法的比较研究。
4、热带题材绘画表现研究:
研究生导师牧之教授。本方向就热带地域性绘画题材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研究,以热带特色、滨海风情和技法材料的适应性作为研究方向,从而填补我国绘画在热带题材创作中的空白点。
二、现代版画色彩语境探索研究:
研究生导师陈研教授。本方向以研究版画之中套色技巧对色彩的掌握与控制为主,探索东、西方色彩理论在版画套色之中的体现,从构成版画的图式语言、制作技巧、色彩与套版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新具象雕塑研究:
研究生导师叶仄辉副教授。本方向在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雕塑教学体系和创作模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基于扎实基本功上的创造性,对现代雕塑材料的应用研究和新观念与形态转化的实验性探索。
四、平面设计与理论研究
1、平面设计与理论研究:
研究生导师张风教授。本方向通过对中外不同设计语言和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了解中外平面设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探索具有现代平面设计理念的表现技能和理论研究,以及平面设计高等教育研究。
2、视觉传达设计与理论研究:
研究生导师唐丽春教授。本方向注重平面、广告、包装、展示及装饰等设计与理论研究,立足民族文化,融合新观念对视觉符号语言及其思想内涵的独特传达,突显视觉和创意的文化融汇与交叉渗透。主要培育具备较强的艺术设计实践、独立从事研究及教学工作的能力;能胜任本学科设计、研究、教学以及管理和经营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
3、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
研究生导师张风教授、谭晓东副教授。本方向着重于现代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其中包括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以及城市雕塑与壁画设计等。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环境建设,探索地域性室内外人文景观环境设计及理论研究。
联系人:陈老师            联系电话:66276610


应用数学(070104)

     本学科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招收计算代数、图论及其应用、分形几何、运筹与优化、数论、微分方程数值解等6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现有教授10名、副教授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名。
     本学科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30多篇。目前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出版教材、科研著作10部。本学科现有数学中外文期刊60多种,中外文藏书3万余册,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三间,具有良好的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条件,能为硕士研究生开设高水平的课程。
联系人:曾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2862


海洋生物学(070703)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海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海南拥有我国约2/3海域面积的管辖权。海洋生物学是海南大学2005年确认的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是建设海南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举措,受到海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本学科立足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利用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珍稀及濒危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解决海洋生物领域内理论与应用的难点和热点等前沿性问题,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充分考虑海洋生物的前沿发展趋势和我国海洋经济建设需求的基础上,确认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发利用为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本学科点共承担国家和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71项,经费1353 万元。其中国家和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课题4项、国家转基因专项课题1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其他25项。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2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编出版专著20本,发表学术论文共200多篇。海洋生物学科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强和学术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本学科现有教授9名、副教授级9名、博士10名(博士后5名)。
    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黄勃教授,199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承担和完成国家、部(省)级课题共1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专著2部。
联系人:严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9213      Email:Fengyan0898@yahoo.com.cn


* 植物学(071001)
    植物学学科198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由于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本学科点始终以热带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具有鲜明的热带特色。多年来该学科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四个稳定且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植物资源与利用、植物生理生化、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和植物生态学。 这些研究方向无论从学术资源还是科研成绩在我省均处于领先地位。
    该学科现有教授和研究员18人,大部分导师具有博士学位,导师分布在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南大学农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热带植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把本学科点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热带植物的教学、科学研究中心是该学科的建设目标。学科点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90多项,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基础性研究课题和863计划项目,农业部948计划项目、南亚热带作物专项资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大科研项目、丰收计划项目,农业行业标准制定项目和科研成果转化资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百项新技术推广项目、科研成果转化资金和重大科研项目等,在研经费充足,研究水平在国内乃至世界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学科点拥有专业实验室3000m2以上,科研仪器设备先进,植物学科教学团队是海南省教学团队,有三位教师被评为海南省教学名师。目前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大部分毕业研究生已在工作岗位取得优异成绩。
联系人:何老师                 联系电话:0898-31132622


微生物学(071005)
    海南大学微生物学理学硕士点,设置在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目前在本专业招生的导师共17人,导师基本为具有博士学位,具有微生物学的相关研究课题的副教授以上人员组成。导师队伍中有主持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人员,有获得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海南省普通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等奖励的人员。本专业运用以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为代表的现代微生物技术,进行包括“资源微生物”、“农业微生物”、“ 微生物基因工程”、“生态与环境微生物”等方向的微生物学研究。上一个五年中,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10篇,其中SCI论文17篇。设下列4个研究方向。
1.资源微生物
从海洋及热带陆地环境分离收集可培养和未能培养的微生物菌体和基因资源,应用到医药、农药、工业酶等领域。
研究内容:(1).热带海洋与陆地可培养微生物资源收集;(2). 热带陆地与海洋未能培养微生物基因资源收集;(3). 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与保藏;(4). 微生物菌种与基因资源的应用评价。
2.农业微生物
本方向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及技术在热带植物病害及防治、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等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运用微生物学、植物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热带作物病害的病原学、病原物的基因组学、病原物的遗传变异、病原物的致病机制、植物病程中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的分子基础等领域研究。(2).研究植物病原菌的微生物防治,以微生物的天然拮抗性研究微生物农药;(3).植物害虫、杂草的微生物防治研究;④. 研究热带植物的菌根微生物种类及作用、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结构与功能,研制生物肥料。
2.微生物基因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物资源、基因资源与其它生物群体的关系,从基因、蛋白质方面探索生物资源、基因资源的内在联系,为人类彻底揭开生命活动规律奠定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基因工程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4 生态与环境微生物
本方向运用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热带陆地与海洋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微生物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或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应用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
主要研究内容:1.陆地与海洋特色环境的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及变化规律; 2.微生物在主要元素循环中的作用;3.微生物作为环境状况变化指标;4.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
本方向在理论上认识热带特色环境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规律;发现生态系统和环境中微生物的重要功能。在实践上提供环境变化的微生物学指标,并对环境污染提出微生物应用技术。
联系人:黎伟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0105    Email:lychliwei163@163.com


发育生物学(071008)
    发育生物学是一门应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及生物化学等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生物体发育机制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弄清楚生物体发育的遗传程序及其调控机制,其核心问题是弄清遗传信息以何种方式编码在基因上,DNA的一维信息又如何控制生物体的三维形态结构的构建和生命现象的发展。
    发育生物学学科点是我校2005年新获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开始正式招生。本专业以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杨树研究为基础,以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为对象,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提高热带作物生产力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和技术瓶颈。其研究方向明确,针对性强,具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
   本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科学研究基础扎实,指导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目前在研项目有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等课题十余项,研究经费近200万元。该专业近年来在SCI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及教材7部。主要研究方向有:1.植物分子发育生物学2.植物生殖发育生物学;3.植物种质资源与次生代谢,4.植物细胞工程。
联系人:麦景强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901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点是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重点学科,2008年与海南大学合并后成为新海南大学的重点学科。该学科点充分整合了两校原有的科研力量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雄厚的师资队伍,利用热带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结合自身的学术优势,已经形成了符合我国热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主要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发展前景良好。主要研究方向有:(1)功能基因组学;(2)植物基因工程;(3)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及其应用;(4)天然产物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本学科点研究生指导教师有35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25人、博士学位34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大学农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所、橡胶研究所,热带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热带品种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现有在校研究生90余人。近五年来本专业导师承担“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50余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16部,申请国家专利1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联系人:孔维明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2260


生态学(071012)
    生态学是海南大学重点学科,也是海南大学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之一。本学科立足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充分体现热带和亚热带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43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2人,讲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6人,硕士学位18人。近五年来,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4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各类奖项50余项,已授予硕士学位90余人,拥有3000多万元的科研仪器设备,并已获批建立热带生态学科部省共建实验室,计划投资400余万元。目前承担的各级科研课题达60余项。
研究方向:热带林生态学、热带农业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产业生态学。
联系人:黎伟      联系电话:0898-23300105    Email:lychliwei163@163.com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是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和环境等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学科领域,旨在培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应用外语与计算机运用,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以及在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本学科设有硅锆钛资源开发与利用省重点实验室、生物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校级重点学科、材料研究所、生物多糖研究室、材料制备实验室、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室等,使用面积1600平方米。所依托的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海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为本学科相关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气-质联用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吸收光谱仪以及凝胶成像系统、转基因仪器、数码显微镜等先进的设备。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本专业共有教师33人(包括实验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5人。教师中1人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9人具有国外留学经历。近五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承担厅级以上科研课题76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共计120余篇,其中40余篇被SCI、EI收录。此外发表教研论文共计60余篇,自编(讲义)教材7部,出版专著2部。
本学科设有4个研究方向:1、生物医用材料;2、电磁波吸收材料;3、无机功能材料;
4、表面工程与表面改性。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1762  Email: chyjsb_2010@126.com


材料学(080502)
    海南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聚合物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天然大分子和功能陶瓷等四个研究方向。近3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3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科研经费达255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4项,获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186篇,其中SCI收录29篇、EI收录11篇,出版专著4部。
    学位点现拥有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天然橡胶加工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分子工艺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室面积2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1500万元。
    学位点现有研究生指导老师17人,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10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7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
本学科设有4个研究方向:1聚合物复合材料;2功能高分子;3天然大分子;4功能陶瓷。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1762,Email: chyjsb_2010@126.com


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支撑桥梁。本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以信息传输、交换以及信息网络为主体的各类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海南省重点学科,该学科集中了海南省相关专业的优势力量,涵盖了海南省Internet信息检索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海洋通信与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等单位。拥有教授6名,副教授25名,近年来获得5项省(部)级奖,发表了近三百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一百余篇,在研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达30多项。该学科实验仪器设备精良,师资力量雄厚,具备了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队伍。本学位点在海洋通信理论与应用、多媒体信息检索与传输、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控制系统等研究方向上已取得较高水平研究成果。 “海洋通信与信息岛建设” 项目,是“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新增建设项目,特色鲜明,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依托于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有着优良的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环境。是海南省电子通信和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内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
联系人:曾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2862


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编码、传输、检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学生取得项士学位后能独立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内的研究工作及技术开发工作。本专业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同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22人。学科集中了海南省相关专业的优势力量,在数字图像处理与传输、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嵌入式操作系统、多媒体与信息安全等研究方向上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先后参与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研究工作,多项研究成果得到成功应用。近5年来,获得3项省(部)级奖,EI收录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目前各类在研项目30多项,科研经费充足,人才培养条件逐年改善,已经发展成为海南省电子通信和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内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
联系人:曾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2862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本学科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本学科属于“211”工程建设学科。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算法及软件工程方法、数据挖掘技术、知识发现、Web技术及应用、基于XML 的Web信息共享与集成技术、电子商务/政务技术、电子农务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研究。
    本学科师资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及海南省重大科技项目,多次获得省、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 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多次主办过重要的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在有关研究方向上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
联系人:曾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2862


岩土工程(081401)
    岩土工程是由建筑工程、道桥工程和水利工程等构成的土木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一门以地基基础为主,集地基、基础工程、结构工程、建筑施工于一体的多学科、宽口径的工程专业。本学科拥有一支从事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授 5 人、副教授 13 人、讲师 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7 人,在读博士 1 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 14 人。本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物上共发表研究论文 130 余篇,其中被SCI、EI、ISTP 收录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4 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目前有多项科研项目正在进行。
本学科目前设有4个研究方向:1、岩土体稳定与地质环境保护;2、土力学与软土地基 3、岩土工程测试技术;4、岩土工程数值分析
联系人: 冯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9232     Email: hainu_tjyjsb@126.com


化学工艺(081702)
    海南大学化学工艺学科为海南省重点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为:(1)针对不同精细化学品品种建立分子设计方法,指导设计新型功能分子的结构,并研究其生产应用工艺;(2)利用海南生物资源,开发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功能材料如高性能碳吸附材料、生物医学材料,以及医药、化妆品等产品,并研究这些新材料的生产制备工艺。(3)研究石油化工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催化反应动力学等以及新催化反应工艺路线,用催化技术进行石油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新产品的开发。
   本学科配备了气-质联用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液相色谱仪、元素分析仪、全自动电位滴定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先进的现代测试仪器;建立了中试实验车间,包括反应釜、精馏塔、离心机、烘干机等成套设备。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1名,教授17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35人,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学历34人(其中博士后6人),硕士学历5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第一层次人才1名,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1名,校重点学科带头人2名。
   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90多项,其中国家863项目3项,“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转基因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2项,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前期专项1项,省部级课题近40项,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2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4部,教材5部,发表论文300篇,被SCI、EI、ISTP收录63篇,著作7部,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8项和其他奖励多项。
研究方向:1、精细化学品制备工艺研究;2、热带生物资源开发与加工;
3、新型材料制备技术及工艺;4、石油天然气化工与催化工程。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66271762   Email: chyjsb_2010@126.com


生物化工(081703)
    生物化工学科是以现代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为基础,结合化学、化学工程的交叉学科专业。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反应过程的原理及特点加以研究,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学工程的原理,对实验取得的成果加以开发。
    本学科依托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理工学院,为本学科相关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拥有普通和荧光定量PCR仪、遗传分析仪、目标蛋白快速分离、多肽合成仪、发酵系统、电泳系统、凝胶成像系统、转基因仪器、数码显微镜和解剖镜、营养分析系列、光合作用测定仪、染色体分析系统、药理学仪器等一系列生物、药物和化学实验相关的精密仪器设备,仪器资产总值近1600万元。可以开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药理、染色体分析和光合作用测定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7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13人,博士学历10人(其中博士后3人),硕士学历5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第一层次人才1名,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4人。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90多项,其中国家863项目3项,“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转基因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多项,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前期专项1项,省部级课题近40项。获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2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4部,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20多篇被SCI收录。
本学科设有4个研究方向:1、生物材料;2、生物制药;3、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4、微生物工程。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66271762      Email: chyjsb_2010@126.com


应用化学(081704)
    海南大学应用化学学科是海南省重点学科,学科结合海南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及海南特色优势资源开发需要,开成了现有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精细化学品分子设计、合成,主要涉及海洋防污剂、绿色生态农药、荧光染料、医药中间体等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等;
(2)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主要涉及海藻有效成分提取及应用、海南特色植物资源及南药黎族药物有效成份研究、椰子及其附产物的综合利用等;
(3)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主要涉及二氧化碳聚合物薄膜制备及应用、细菌纤维素功能材料的生物合成、多糖类生物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活性碳纤维材料制备等;
(4)配位催化理论在绿色化学制品中的应用,主要涉及海洋多糖的金属配位控制降解、小分子金属配合物药物、金属配合物在高分子聚合物中的应用等。
    学科设有教育部热带多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精细化工工程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学科建有中试实验车间和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面积3000余平方米,配备了气-质联用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液相色谱仪、元素分析仪、全自动电位滴定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仪、快速农药分析仪等现代仪器设备。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12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22人,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学历15人(其中博士后5人),硕士学历23人,留学归国人员7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第一层次人才1名,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1名。
   学科在各方面均做出了具有自我特色、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009年本学科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先进集体”。近5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国家973研究前期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2项,省部级课题近100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6项,出版著作/教材12部,发表论文300余篇(SCI、EI、ISTP收录100多篇)。本学科还充分利用学科下设海南博科科技有限公司为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基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完成企业合作项目40余项,为企业科技进步作出较大贡献。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1762           Email: chyjsb_2010@126.com


农业机械化工程(082801)
    本学科综合应用机械、信息、生物、自动化等科学技术,以热带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和热带农产品加工及热带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热带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技术及车用生物质能源技术,具有应用领域独特和学科交叉、综合的特色。本学科现有教师56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70%。近五年来,完成主要科研项目60多项,其中获部省级成果奖近20项、专利10多项,完成国家和行业标准38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公开出版教材、专著6部。
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
1.热带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运用现代设计理论、方法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通过对热带大田机械(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热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机械、热带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和装备以及相关领域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优化性能和结构参数,解决热带农业机械工程和设备在设计制造、应用理论和技术、普及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热带农业机械和工程技术的现代化水平。
2.热带农业生产过程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采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检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等检测控制手段,以热带农产品生产过程实现优质、高效、经济、环保为目标,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①热带果蔬的品质的自动检测技术;②热带农产品加工机理以及加工过程产品品质的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③热带作物生长环境的检测技术。
3.车用生物质能源技术:主要研究车用生物质能源的制备方法、开发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生物质能源的的利用技术,包括车用生物质能源对汽车发动机的燃烧性能、动力性能和排放性能的影响,废气的循环利用;车用生物质能源技术的经济性与安全性分析。
联系人:于涛       联系电话:0898-23300113       E-mail:gubutianya@163.com


环境工程(083002)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20余名高级研究人员。设有:环境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地学、环境化学、仪器分析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拥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分析设备总值已达1750万元以上,为本学科相关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5年来,承担和完成教学研究课题20 余项,出版专著35部(其中实验教材2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各1项,发表教研论文21 篇;目前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72项,其中国家级和部级科研课题55项、省级课题72项、校级和其他课题45项,项目经费达5391万元;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44篇,获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参与),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申报专利17项。完成了数十项生态环境质量调查、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等科研任务,完成数十项环境污染治理工程项目,与地方环保部门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平台。
联系人:黎伟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0105    Email:lychliwei163@163.com


食品科学(083201)
    食品科学学科点是依托农业部及海南省重点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申请的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开始正式招生。主要研究方向有:(1)食品加工与保藏;(2)食品生物技术;(3)功能性食品;(4)食品质量与安全。
该学科点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28人,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13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1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6人。
    该学科点所依托的食品学院拥有农业部及海南省重点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2个硕士学位点“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科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点“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食品加工与安全”。近五年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海南省农业百项科技项目、海南省自然基金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2项,科研项目经费合计3766.92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2项,获得专利10多项,发表论文450篇,出版专著8部、教材12部。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192561   Email:E-mail: zhwm1979@163.com


材料工程(085204)
    海南大学材料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复合工程等五个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应用外语与计算机,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在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该学科依托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优势资源化工材料应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硅锆钛资源开发与利用海南省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天然橡胶加工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海南省重点学科;高分子材料加工海南省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平台,拥有实验室3600平方米。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为海南省特色优势专业。具备气-质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仪、电化学工作站、原子吸收光谱仪、凝胶成像系统、金相显微镜等检测设备,及真空镀膜仪、真空烧结炉、微波烧结炉等材料制备的先进设备。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位点现有研究生导师38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2人。近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7项。发表论文313篇,其中SCI、EI收录87篇,自编教材7部,出版专著6部。
本学科设有5个研究方向:1、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金属材料与工程;4、材料物理;5、材料复合工程。
联系人:李老师  张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1762    E-mail:caihuamoe@126.com


电子与通信工程(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现代信息社会的工程领域,利用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解决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控制、仪器仪表、信息技术、计算机设计与制造及与电子和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等相关领域的技术问题,研究电子信息的检测、传输、交换、处理和显示的理论和技术。培养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光纤通信、计算机与数据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通信网设计与管理、电磁场、微波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从事管理、研究、设计运营、维修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南大学信息学院拥有海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海洋通信与信息岛建设”,通信与信息系统省级重点学科、海南省internet信息检索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海洋通信与网络技术工程中心、省级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和计算机基础实验示范中心。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现有教授15人,副高职称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硕士学位78人,是海南省电子通信和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联系人:张燕  电话(传真):0898-66279626  E-mail:hdzyss@126.com


化学工程(085216)
    化学工程与技术是海南省首批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依托教育部热带多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精细化工工程中心、化学化工海南省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平台,化学工程与工艺为海南省特色优势专业。实验室面积3000余平方米,配备各类仪器设备5000多万元。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学位25人,硕士学位54人。5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国家973研究前期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2项,省部级课题近100项。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主要开设以下六个研究方向:
(1)精细化工工程:海洋防污剂、绿色农药、荧光染料、医药中间体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2)催化工程:石油催化裂化催化剂的研究与利用;配位催化海洋多糖控制降解及应用研究;
(3)生物化工工程:细菌纤维素材料的生物合成、多糖材料的制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4)环境化工工程:开展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工业废物的处理和设备,化工循环经济;
(5)制药与食品工程:化学与生物制药,海藻有效成分提取及应用、海南特色植物资源及天然药物有效成份研究、海岛特色动植物及其附产物的综合加工利用等;
(6)工业设计工程。化工装备和控制工程设计和优化,工程计算与设计,化工过程在线检测和控制技术。
联系人:李老师、张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1762    E-mail:caihuamoe@126.com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09010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点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作物栽培生理;(2)作物栽培生态;(3)作物栽培学;(4)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等。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21人。本学科点拥有国家级热带作物科学特色优势学科,海南省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学科,农业部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热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在作物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栽培生理等方面,特别是在热带作物的相关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与特色。
   近年来,承担省级以上重大项目41项,科研总经费1997.8万元,其中国家课题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进步奖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日本作物学会论文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0部。
联系人:孔维明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2260


作物遗传育种(090102)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以我国热区农业发展为导向,以热带、亚热带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始终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开展遗传育种科学研究和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研究方向有:(1)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2)植物细胞与分子生物学;(3)植物生物技术;(4)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本学科现有导师5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5人,50人具有博士学位;现有在校研究生人数78人。近五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总经费达到5000多万元;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多部。
联系人:孔维明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2260


植物分子遗传学(090120)
    植物分子遗传学专业于2003年设置,为我校同时具有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资格的学科点之一。本专业依托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并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橡胶研究所和热带品种资源研究所为联合培养基地,致力于植物分子遗传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主要研究方向有:(1)功能基因组学;(2)植物抗逆、抗逆分子机制;(3)基因表达调控和高等植物发育。
   本学科点现有导师20人,其中博士导师12人。导师中研究员10人,具有博士文凭的有14人。目前本研究方向在乙烯、茉莉酸对橡胶胶乳凝固和乳管分化的分子机理,橡胶树基因表达调控,橡胶死皮机制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热带水果成熟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调控,水稻、玉米雄性不育分子机制,牧草抗逆、抗病的分子机理,无核荔枝发育分子基础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学科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973项目1项;转基因专项1项,总经费到达780多万。2003年-2005年发表SCI论文14篇。
联系人:孔维明老师 (电话:0898-23302260)


种质资源学(090121)
    本学科是我校目前同时具有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资格的学科专业之一。
    本学科在橡胶等热带林木、苦丁茶等代茶饮料植物、热带牧草、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热带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的引种、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发明一等奖、二等奖、农业部科技发明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一、二等奖及省级奖励多项。目前,除继续广泛收集国内外热带生物种质资源外,已建立和逐步建立了多种作物种质资源的数据库,并在不同种质资源的特殊成份的检测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热带作物重要功能基因和调控元件的克隆、热带作物重要功能基因特异表达启动子克隆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以及苦丁茶等代茶饮料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分类地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学科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25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指导教师1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5 人,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40人,在校博士研究生 4 人。近五年来本学科专业导师承担国家级课题10项,研发经费1000 万元以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300多篇,SCI收录论文1 篇,申请国家专利 1 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 项。目前,本学科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  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与利用
2.  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
3.  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开发利用
4.  重要农作物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联系人:孔维明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2260


农业生物技术 (090122)
  农业生物技术(Agro-biotechnology)是2003年增列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学科、专业之一,也是我校同时具有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资格的专业之一。  
    为了适应农业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热带大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作物学积极拓展其研究领域,开展了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并在我校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下设了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基因工程应用基础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生物技术在热带农业中的应用,并在热带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优良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快速繁殖、转基因及其安全性研究、香蕉枯萎病、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开发生物肥料和研制生物农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一研究方向已逐步发展成为技术力量雄厚、实验条件先进、研究领域前沿的具有典型热带特色的学科。
    本学科点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34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20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现有在校研究生40人。近五年来本专业导师承担国家级课题40多项,经费2500万元以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申请国家专利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主要研究方向有:
1、植物生物技术与种质创新
2、生物技术与生物农药
3、应用微生物技术
联系人:麦景强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9014


分子植物病理学(090123)
    分子植物病理学硕士点系200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自主设置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0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8人。
    本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近5年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研究论文240余篇,其中20篇被SCI收录;出版学术专著8部,教材4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70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科研项目1大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国家科技部微生物平台项目、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农业部南亚热作专项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60多项科研项目。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总经费合计1200余万元。
本学科目前设有3个研究方向:①热带植物病原物致病功能基因组学研究;②热带植物抗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③热带植物病害生防菌物资源及利用研究。
联系人:黎伟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0105    Email:lychliwei163@163.com


橡胶学(090124)
    橡胶学是2007年我校新增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位点,包括橡胶树选育种、橡胶树栽培和天然橡胶加工等三部分。本学科点以橡胶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农业生态学和立体农业理论等研究其高产、优质抗逆、种质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橡胶栽培学;(2)橡胶遗传改良;(3)天然橡胶的性质与应用。
    近几年中,学科点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3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6项,科研经费达4000多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9项,获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29篇、EI收录11篇,1篇文章在Plant Molecular Biology发表;出版专著6部。
    学位点现拥有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橡胶树育种中心、种质资源圃等,专业实验室面积4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3000万元。学位点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5人,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20多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20多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0多人。
联系人:孔维明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2260


能源植物(090125)
    能源植物学科致力于热带与南亚热带能源植物的科学研究和高级专业人才培养,是我校近几年来在作物栽培、育种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学科,也是建立在我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作物学积极拓展热带作物研究领域,将全球现最关心的可再生能源作物作为研究重点的基础上。这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将完善国内热带能源作物研究的不足,同时也将为我国热作事业的科研和教学步入国际领先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已逐步发展成为技术力量较雄厚、实验条件先进、研究领域前沿的具有热带特色的学科。本学科现有科教人员35人,其中博士/硕士生导师14人,12人具有博士学位。
    本学科以我国热区农业发展为导向,以木薯、甘蔗等热带能源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始终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具有鲜明的热带特色。已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成果转化奖多项;通过审定的木薯等作物新品种10余个,为我国热带新能源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本学科点出版式学科专著多部。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学科点的重要研究方向有:(1)能源植物育种原理与方法;(2)能源植物栽培学;(3)能源植物的种质创新及应用开发。
联系人:孔维明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2260


南药学(090126)
    南药学学科是在药用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种质资源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本学科现有博导7人,研究员2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主要研究方向有:(1)南药种质资源研究;(2)南药药用活性成分的研究;(3)南海生物活性成分分析。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主要依托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洋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开展科研活动,已出版专著、教材多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30多篇。目前在研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业务费、农业部“948”引进项目、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973”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海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天然南药资源库,为药物的创新研制与开发提供了美好的前景。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一研究方向将逐步发展成为技术力量雄厚、实验条件先进、研究领域前沿的具有典型热带特色的学科。
联系人:何老师          联系电话:0898-31132622


作物害虫学(090127)
    作物害虫学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有:(1)入侵生物与生物防治;(2)害虫成灾机制与调控基础;(3)昆虫行为与化学生态。该学科目前有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6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7人,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1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14人。
    本学科点在热带作物害虫天敌资源评价和利用技术、重要热带作物害虫成灾规律及成灾的生物学、生态学机制、热带作物重要害虫防治及技术和热带地区外来入侵害虫预防与控制等研究领已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一定的优势。目前承担有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科技基础研究专项课题、科技支撑项目专题、农业部948项目、农业部标准化项目、南亚热作专项、海南省重点的等层次的科研项目20多项。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科研成就主要包括:开展橡胶介壳虫、椰心叶甲、螺旋粉虱及害螨等重要害虫的天敌资源调查和评价,成功引进椰甲截脉姬小蜂和椰心叶甲啮小蜂并解决其大量扩繁与释放技术,已开发出2种天敌产品,还将不断研发生产新的天敌产品;研究阐明椰心叶甲、荔枝蝽象等重要害虫的承载规律及机制,阐明荔枝蝽象—天敌—荔枝三者营养与信息关系;研究摸清热带地区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分布,并建设起预警信息系统;研究解决热带作物重要害虫的可持续控制技术,近5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取得科研成果3项。
联系人:黎  伟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0105


果树学(090201)
    该学科以热带果树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具有鲜明的热带特色,主要开展热带果树种质资源、栽培与生理和采后技术等有关研究。经多年建设已形成相对稳定的3个研究方向:①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②果树栽培与生理;③果树采后生物学。
    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所在一级学科园艺学教学团队为海南省教学团队,现有教授(或研究员)7名、副教授(或副研究员)12名,大部分硕士生导师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农业部高级专家和省级教学名师各2名。导师分布在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海南绿晨香蕉研究所等单位。
   该学科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农业部“948”计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大科研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专项、农技推广与体系建设专项、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科研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60余项,在研经费3000多万元,获国家级与省部级奖14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多部,发表论文200多篇。拥有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果树学科专业实验室等水平较高、管理规范的学科研究平台,并拥有充足的中外文藏书和中外文期刊。
联系人:何老师                 联系电话:0898-31132622


土壤学(090301)
    本学科以独具特色的海南热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在热带土壤化学、土壤肥力、土壤资源与持续利用、以及土壤质量与管理等方面为海南生态建省与热带高效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和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948项目、农业部产业结构调整项目、UNDP(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项目以及海南省各类研究项目30余项课题,研究经费600多万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或教材7部,获农业部成果奖5项、海南省科技进步奖4项。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其中,省政府特贴专家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名。
本专业包括3个研究方向:
1、土壤化学与土壤肥力:研究土壤中活性组分与养分元素的形态及其转化;土壤的电化学、表面化学和氧化还原特性及其在土壤发育和养分转化与供应中的作用;土壤肥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的关系、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平衡、演化及调控技术等。
2、土壤资源与持续利用:研究土壤资源的类型、成因、特征、生产力、区划利用和培肥管理;土壤资源存在的主要障碍因子及其防治措施;合理有效利用各类土壤资源的配套技术等;土壤资源污染的修复理论与技术方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与模型建立的研究等。
3、土壤质量与管理:研究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之下土壤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机制、以及调控的措施体系与途径。
联系人:麦景强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9014


  植物营养学(090302)
    植物营养学是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该专业以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吸收、运输,以及养分在代谢中的作用;研究植物营养诊断技术和方法;研究农业生产中栽培植物的营养规律与需肥特性;研究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的平衡施肥原理与施肥技术;研究植物根系与根际环境;研究植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的机理和遗传特性;研究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性反应原理和基因型品种的选育。研究土壤养分与植物营养的相关性;研究热带地区土壤肥力特性,土壤肥力演变规律;研究热带土壤培肥的机理和措施;研究领域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践,同时与其它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
    本学科近年来主持或参加包括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专项、南亚专项、省基金等项目38项,出版著作9部。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目前有专兼职教授9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
联系人:孔维明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2260


植物病理学(090401)
    植物病理学硕士点系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0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8人。
    本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近5年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研究论文240余篇,其中20篇被SCI收录;出版学术专著8部,教材4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70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科研项目1大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国家科技部微生物平台项目、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农业部南亚热作专项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60多项科研项目。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总经费合计1200余万元。
本学科目前设有4个研究方向:①热带作物真菌病害;②热带作物细菌病害;③热带作物病毒病害;④热带作物线虫病害。
联系人:黎伟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0105    Email:lychliwei163@163.com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090402)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硕士点于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有:(1)昆虫多样性与害虫生物防治;(2)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3)害虫调控基础与应用;(4)作物抗虫性原理与应用;(5)昆虫化学生态学。该学科目前有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8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8人,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具有硕士学位14人。
    本学科点在热带地区昆虫多样性、昆虫资源的评价和保护及利用技术研究、重要热带农业害虫的发育和繁殖及行为等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热带农业害虫成灾机理与调控基础及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热带农业害虫的抗药性监测及其治理的研究等都有较好的基础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所完成科研项目“海南岛叶螨种类及重要热带果树害螨防治技术研究”和“中国棉叶螨各近似种的研究”获2008年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在热带地区重大外来入侵害虫(如椰心叶甲和螺旋粉虱等)及其他重要热带农业昆虫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联系人:黎  伟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0105


农药学(090403)
    农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该专业以生物农药、农药剂型加工与应用、仿生农药和精细有机合成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生物源的抗病虫草活性研究,发现具有活性的新型先导结构的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然后进行仿生合成,同时对新农药进行剂型加工和应用研究,开发新的农药和新的剂型。
    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主持或参加包括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专项、南亚专项、省基金等项目35项。出版著作6部。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目前有专兼职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0%。
联系人:黎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0105


草业科学(090503)
    草业科学200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导师队伍年富力强、学术思想活跃,学风严谨,拥有草业科学专业实验室、牧草试验基地、温网室实验大棚、校外牧草种子生产基地(乐东、昌江),在国内,主要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省有关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并指定为华南地区协作组牵头单位。在国外主要与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等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并加入了夏威夷大学固氮树种协会(NFTA)、国际银合欢试验与研究网络(LEUCNET)、东南亚饲料研究与发展网络(SEAFRAD)。1987年以来先后承担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0多项,建立了我国最大的国家级热带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圃和南方备份库、国家级“热带热带牧草育种”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和“海南-东盟科技合作基地”,收集保存热带牧草种质1400份,先后选育出热研1号银合欢、热研2号柱花草、热研3号俯仰臂型草、热研4号王草、热研5号柱花草、热研6号珊状臂型草、热研8号坚尼草、热研9号坚尼草、热研10号柱花草、色拉特罗大翼豆、西卡柱花草、华南半细叶结缕草、华南地毯草等16个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品种和一批高产优质热带牧草新品种和种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热带牧草科研和热带草业产业化的发展,成为我国草业科学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草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科点现有3个主要研究方向:
1.  热带牧草栽培原理及技术
2.  热带牧草及草坪草遗传育种
3.  热带牧草资源开发与利用
联系人:孔维明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2260


林木遗传育种(090701)
    为适应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我校于2007年新设置了林木遗传育种专业,具有招收硕士研究生资格。本专业依托于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致力于我国热带与南亚热带观赏植物遗传育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热带特色。主要研究方向有:(1)热带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2)热带观赏植物生物技术。
    本学科点现有科教人员21人;其中博士硕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8人。近年来,本学科点编写出版了《植物分子标记原理与方法》、《热带亚热带植物组织培养》、《高级作物育种》、《热带植物组织培养》、《热带作物生物技术》、《海南岛野生兰花图鉴》、《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学》、《中国热带生物资源研究和利用》、《热带花卉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等10多部具有热带特色的教材或专著。近五年在热带观赏植物的研究和利用上获得资助或立项的共有3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有多项成果获得省级奖励。
联系人:孔维明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2260


森林培育(090702)
    森林培育学科点始建于2003年。现拥有任课教师1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0人,师资力量雄厚,结构优化,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高,教学条件优越,重视教学研究和实践,具有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本学科点在热带森林培育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在橡胶林培育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打破了橡胶北移的禁区,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在橡胶产业生态学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多年来对热带地区的热带林(天然林、人工林)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开展了诸如气象生态、环境生态、水化学、生物循环及地球化学循环、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天然林的定位研究中提出的择伐强度理论对世界天然林经营管理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热带人工林研究方面,广泛开展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林农复合系统的经营理论和实践、人工林树种的引种和生态适应性等研究,为热带地区人工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中提出的雨量临界值栽培理论引起了各桉树种植国家的注意,并首次对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下降问题展开了细致的研究,部分成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学科点现有4个主要研究方向:
4.  种苗培育
5.  人工林培育
6.  经济林培育
7.  复合林业理论与技术
联系人:孔维明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2260


森林保护学(090703)
    本学科点具有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8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1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具有硕士学位15人。
主要研究方向:本专业开展热带亚热带地区林木和园林植物等的生物多样性、有益种类的保护利用和有害种类的发生为害规律和主要病虫灾害的预警和可持续控制技术、病虫抗药性监测、农药以及植物资源的开发应用等的研究。包括四个研究方向:
(1)森林病理学。本研究方向利用传统植物病理学和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热带亚热带地区林木和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病害循环、病害流行规律与主要病害的预警和可持续控制技术。
(2)森林昆虫学。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热带、亚热带地区热带亚热带地区林木和园林植物的昆虫区系、天敌昆虫的多样性及保护利用、重要害虫的发生与预警及可持续控制、抗虫性原理、植物—害虫—天敌三重营养关系等领域的研究。
(3)农药应用技术。本研究方向以农药制剂加工和应用技术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鼠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研制加工和应用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农药作用机理、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等理论与技术。
(4)植物资源开发应用。本方向以森林植物再生资源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植物源农药、生物柴油、中药材等领域,研究具有这些功能植物的种质、培育、病虫害防治及开发应用技术,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同时丰富和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技术。  
联系人:黎伟老师           联系电话:0898-23300105  Email:lychliwei163@163.com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利用(090705)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9人、讲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0人。
海南岛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根据最新报道,全岛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580种,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02种,省级保护动物32种,野生维管束植物4600多种(其中海南特有种600多种)。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2种。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凭借雄厚的科研力量和良好的物质条件,本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已做出了突出成绩,近3年内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10篇被SCI收录;出版专著4部,教材4部;获省级科研成果奖5项。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和国务院各部门科研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总经费合计200多万元,有关野生动物驯化饲养、人工繁殖与疾病防治以及野生代茶饮料植物、野生稻资源、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以及野生水果资源等多项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显著的社会效益。
本学科目前设3个研究方向:① 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 ②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③野生动物医学
联系人:麦景强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9014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点是海南省第一,也是唯一的园林学科硕士点。学科梯队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勇于开拓,学术思想活跃。现有专职教师41人,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8名,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16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18人;博士后2人。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①园林植物资源与遗传改良;②园林植物栽培与生理;③园林植物应用;④景观规划。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主要依托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和“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学科点拥有专业实验室约5000m2,科研仪器设备先进,中外文藏书34万册,外文期刊38种。
    学科点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项目、农业部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0余项,获省部级奖7项,科研成果转化6项。在热带园林植物(尤其是热带兰)种质资源研究、生物多样性及其濒危机制等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主编或参编的专著有《热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海南常见园林植物》和《海南岛野生兰花图谱》等8部,教材有《热带花卉学》、《观赏树木学》、《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和《中外园林史》等10余部。
联系人:何老师           联系电话:0898-31132622  


水产养殖学(090801)  
    海南大学水产养殖学科是海南省首批批准的省级重点学科,设有热带水产养殖生物生殖调控与繁育、热带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热带水产养殖生物病害与控制等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主要以具有鲜明热带和海洋特色的海南优势水产养殖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生物学、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染色体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技术和免疫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创新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并注重实现产业化生产。
    该学科集中了海南省全部在职的水产养殖专业正高职称技术人员,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和学术水平高的教学科研队伍,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先进班组”,荣获“五一劳动奖状”。现有专业教师28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级13名,博士11名、硕士5名。通过近年来省、校两级的重点学科建设,本学科所依托的海洋学院以及校生物技术中心和理化测试中心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已达国内外先进水平,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本学科设有“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海南-东盟热带海洋生物科技合作基地”,在热带海水养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水产养殖学科承担国家863项目、转基因专题、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任务和一大批省级科研项目,在研项目总经费1400多万元。近5年来,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2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主编出版专著20多本,发表学术论文共300多篇。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设方面设有“产学研”基地4处,成果突出,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视察。
学科带头人张本教授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先后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联系人:严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79213      Email:Fengyan0898@yahoo.com.cn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97203)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是1982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第二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94年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海南省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热带果蔬加工原理及技术;(2)水产品加工技术;(3)应用微生物技术;(3)热带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
   该学科点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28人,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13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1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6人。
    该学科点所依托的食品学院拥有农业部及海南省重点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2个硕士学位点“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科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点“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食品加工与安全”。设有2个本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近五年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海南省农业百项科技项目、海南省自然基金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2项,科研项目经费合计3766.92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2项,获得专利10多项,发表论文450篇,出版专著8部、教材12部。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192561   Email:E-mail: zhwm1979@163.com


企业管理(120202)
    企业管理所强调的,是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应当按照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根据客观规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或服务性活动进行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作为一门专业或学科,“企业管理”致力于对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资金、人力和市场规律的研究,是海南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企业管理”专业主要设有三个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专业有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研究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其中有教授5名、副教授10名、博士8名。
    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共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4项,出版著作14部,出版教材12部,发表论文13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1项,教学奖励9项。
联系电话:姚锐环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53605   EMAIL: gl66253605@163.com。
        


旅游管理(120203)
    旅游管理专业是管理学门类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海本学科研究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1.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主要运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差异理论、空间组织理论、旅游地域系统结构优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研究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规划和管理等。2.旅游企业管理,主要以服务于旅游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为使命,重点研究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战略管理创新、服务管理创新等。3.旅游信息管理,主要在3S(RS、GIS、GPS)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下,重点研究旅游信息的获取、开发、利用与管理,使旅游信息更好地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服务。4.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主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区域旅游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物质基础作用。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目前有教授8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近三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7项,发表论文220多篇,出版著作30部。
联系人:龚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5 8422,0898-6625 8711)


农业经济管理(120301)
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点于 2001年获准建立,是海南第一个管理学硕士点,也是我国唯一从事热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有:(1)农业经济管理;(2)资源经济(海洋经济)管理;(3)农业投资项目研究;(4)数量经济。
6年来该硕士点已累计招生56人,毕业40人,其中7人考上博士研究生。现有硕士生导师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5人,博士生导师4人。累计承担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20多项,著作、教材13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参与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咨询等30多项。硕士点的特色是研究我国48万平方公里的热带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活动,研究生培养实行“参与式全程培养模式”。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政府部门、科教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
联系人:姚锐环老师   联系电话:0898-66253605   EMAIL: gl66253605@163.com。

1

内容编辑:jyzx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机构介绍 | 报社动态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查询系统
Copyright©2022 wwww.1242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湖南头条网 企业信息
信息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疑问联系编辑!QQ:501734467 wwww.loveyou7.cn